王淦昌故居里一堂“以身许国”的党课 ——材料党支部开展科学家精神学习主题党日活动

为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诞辰118周年,深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研工作者牢记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5月25日,上海应物所材料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黄鹤飞的带领下前往王淦昌院士故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在院士故里沉浸式感悟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品格与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为科技创新事业注入精神动能。

王淦昌院士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 元勋。他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与国家建设,在理论物理、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30 年,王淦昌远渡重洋求学德国,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迈特纳。在异国他乡,他凭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于 1941 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实验设想,这一理论比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最终证实中子存在仅晚了几个月。但面对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与生活待遇,王淦昌毅然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他说:“我愿用我的一切去报效我的祖国?!?面对国家需要,他毅然放弃个人科研理想,隐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制,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誓言,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踏入王淦昌院士故居,党员们跟随讲解员屠月琴老师的步伐,参观了院士生前的生活场景、科研手稿、荣誉证书等珍贵资料。泛黄的笔记、陈旧的实验器具,彰显了王院士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科研态度;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历史影像,生动还原了他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核事业鞠躬尽瘁的奋斗历程。

在 “以身许国” 主题展区,一段尘封的往事让党员们深受震撼:1961 年,国家急需核武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王淦昌接到秘密任务后,毫不犹豫地告别家人,隐姓埋名,化名 “王京”,奔赴西北荒漠。在罗布泊的 17 年间,他带领团队克服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等重重困难,成功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试验。当读到王淦昌院士写下的 “我愿以身许国” 的铿锵话语时,不少党员深受触动,眼眶湿润。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党支部书记黄鹤飞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把参观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激励党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勇挑重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党员们纷纷表达了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坚定决心。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作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为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材料党支部 供稿)